59诗词查询网

卷八部分译文

 ○河间王弘  河间王杨弘,字辟恶,隋高祖的堂弟。  他的祖父杨爱敬,死得很早。  父亲杨元孙,很小就成为孤儿,随母亲郭氏在舅父家养大。  隋高祖的父亲武元皇帝杨忠与周太祖在关中起义,当时杨元孙在邺下,怕被北齐人所杀,因而假借外祖父家的姓氏,改姓郭。  元孙死后,北齐被北周吞并,杨弘才入关,与高祖相处得很好。  高祖很喜欢他,为他买田地房屋。  杨弘生性明悟,有文才武略。  几次随高祖征讨,累功升为开府仪同三司。  高祖为丞相时,常让他在左右,让他当心腹。  高祖到北周赵王府上去,将遭难,杨弘当时站在门外,以保卫高祖。  不久加授他上开府,赐爵为永康县公。  高祖受北周禅让后,授他为大将军,晋爵为郡公。  不久追赠他父亲为柱国、尚书令、河间郡公爵。  这年立杨弘为河间王,授为右卫大将军。  一年多后,升任柱国。  当时突厥屡为边患,杨弘以行军元帅身份,率领几万人马出灵州道,与突厥相遇,交战,大破敌军,斩首几千级。  赐他缣采二千段,出京授为宁州总管,升任上柱国。  杨弘在宁州,无为而治,很有恩惠。  几年后,调回京师。  不久,授为蒲州刺史,让他见机行事。  当时河东很多盗贼,百姓不得安宁。  杨弘上奏,把那些为盗贼的一百多人,流放到边疆去,蒲州从此安宁,他被称为良吏。  每每晋王杨广入朝,杨弘就代理扬州总管,等晋王回到扬州,杨弘又回蒲州。  他在官十几年,风俗教化都很融洽。  炀帝继位后,调他回京,授为太子太保。  一年多后去世。  大业六年(610),追封他为郇王。  他儿子杨庆继承爵位。  杨庆生性诡曲,善于见机行事。  当时炀帝猜忌骨肉,滕王杨纶等都被废黜、放逐,只有杨庆得以保全。  累次升迁到荥阳郡太守,颇有政绩。  李密占据洛口仓后,荥阳各县大多响应李密,杨庆领兵拒守,李密频频进攻,打不下来。  一年多后城中粮尽,形势一天天窘迫。  李密于是派人送信给杨庆,说:自从昏君继位,经历了很多年岁。  他剥削人民,使天下生灵涂炭。  ..室瑶台的美丽,不能极尽他的骄奢;糟丘酒池的荒淫,还不能算他的淫乱。  现在我们共举义旗,消灭暴君,八方同德,万里都来。  大家没有不相约入关以消灭暴秦,争渡黄河以消灭纣王的。  东到海、岱,南到江、淮,凡是他没杀完的人,无不承风慕义,惟有荥阳一郡,王爷你独自执迷不悟。  那微子,是纣王的长兄,实是族中的元老;项伯,是项籍的小叔,并非远亲。  但微子仍然离开朝歌而到周国,项伯仍然背叛西楚而归大汉。  他们难道不眷恋祖庙、留连骨肉?只因知道国运已尽,神器已改罢了。  而王爷你的祖先,家住华山之东,本来姓郭,不是杨家人。  只因你先代对隋朝有功勋,于是预瞮盘石,名在杨家。  娄敬与汉高祖,远非血族;吕布与董卓,本非天亲。  芝草被烧,蕙草叹息,人世的事与此不同。  又,王爷你那昏庸的君主,心如豺狼,仇恨同胞,超过沉、阏。  想那杨勇和杨谅,都被杀死,何况你本非他的族类,何以能够自保!为王爷你考虑,不如举城从义,打开城门,表示诚意。  这样就安如泰山,高枕无忧,可以长保富贵,传为美谈。  至于你的子孙,必有余庆。  现在那王世充屡被攻击,自救无暇,苟且偷生,岂能支持很久?段达和韦津,他们自保东都,哪有功夫管别人?如果王世充早晨灭亡,段达等人就会晚上完蛋。  另外,江都的那个昏君荒淫无耻,沉溺酒色,在那里玩耍,忘了回家。  隋朝可谓内外分崩离析,人神怨恨。  上江的米船,都被拦截了,你的士兵们饥饿,连野菜都不能吃个半饱,只能折骨煮弩为食。  隋朝现在是举烽火于骊山,诸侯不到;浮胶船于汉水,回家之日无期。  王爷你独守孤城,绝援于千里之外,粮食只能够吃一个多月,疲惫不堪的士兵只有几百人,有什么依靠而相抗拒?在大街找枯鱼,这事倒不假,但叫归雁运粮食,哪天才能运到?但城中的豪杰,都是你的心腹,连他们都想杀长官,将为内应。  正恐你祸生于匕首,灾起于萧墙。  你空以七尺之躯,而被人悬赏千金收购,真让人寒心,真让人伤心!请你三思,自求多福。  当时,江都失败的消息也传来了。  杨庆得到了李密的书信,于是投降李密,改姓郭。  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,杨庆又回到东都,仍为杨姓,越王杨侗不怪他。  杨侗登基后,授他为宗正卿。  王世充将要篡夺皇位,杨庆首先劝他这么干。  世充称帝后,杨庆降爵为郇国公,又改姓郭。  世充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他,任他为荥州刺史。  世充将要失败,杨庆想带妻子回长安去。  他妻子对他说:“皇上把我嫁给你,只是想表达对你的深情厚意,与你交好罢了。  如今我叔父穷迫,家国危急,而你不顾婚姻,辜负嘱咐。  你只为全身之计,这不是我能责怪你的。  我若到长安,只是你家里的一个奴婢罢了,何必要我呢?望你送我回东都去,这是你给我的恩惠。”杨庆不答应。  他妻子于是梳妆打扮好,吃药而死。  杨庆归顺大唐,任宜州刺史、郇国公,又改姓杨。  他生母元太妃,年老,双目失明,王世充因杨庆背叛自己而杀了她。 ○杨子崇  杨子崇是高祖的族弟。  父亲杨盆生,被追赠为荆州刺史。  子崇小时候就喜欢学习,博览群书,有风度,喜欢结交贤士。  开皇年间(581~601),被授为仪同,以车骑将军的身份一直掌管值宿警卫,后来作了司门侍郎。  炀帝继位后,子崇累功升到候门将军,后因事牵连而被免官。  不久,又出任检校将军,跟从炀帝巡幸汾阳宫,子崇预见到突厥必定侵犯边关,多次请求炀帝早回京师,炀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。  不久炀帝在雁门被围,等到敌军被击退,炀帝发怒道:“子崇胆小怕事,没有根据就胡乱上表,惊扰我军心,不能做大臣。”于是就贬子崇为离石郡太守。  因为治理有方,而远近闻名。  这以后,突厥多次侵犯边塞,胡人刘六儿又带兵抢掠州郡,子崇上表请求朝廷派兵镇守遏制敌军。  炀帝又大怒,下诏书令子崇率兵巡行视察长城,子崇带人走出一百多里后,四面就没路可走,无法前进而返回。  当时正闹饥荒,百姓聚在一起做了土匪,子崇先后捕杀了几千人。  这年年末,朔方的梁师都、马邑的刘武周等各自起兵作乱,离石郡的各部胡人又相互呼应并聚集在一起。  子崇很担忧,声言要回京师去,于是和心腹几百人从孟门关回京师,车马行到半路,正赶上河西各县叛兵杀死长吏,反叛后归附师都,因此前进的道路被隔绝。  子崇只好退回离石郡,所带的几百人得知太原起兵了,就不再进城,纷纷叛离了子崇。  子崇就把背叛士兵的父兄杀死了。  几天后,义军在夜里打到城下,城中的豪杰也出来接应,离石郡失陷了,子崇被仇人所杀。 ○观德王雄弟达   观德王杨雄,初名杨惠,是隋高祖的族子。  其父杨绍,仕北周,历任八州刺史、傥城县公,被赐姓叱吕引氏。  杨雄长相漂亮,有器度,雍容典雅,举止有度。  周武帝时,杨雄任太子司旅下大夫。  武帝巡幸云阳宫,卫王宇文直造反作乱,率其徒众袭击肃章门,杨雄迎战破之。  他因此升任上仪同,封为武阳县公,食邑千户。  累功升任右司卫上大夫。  大象中(579~580),晋爵为邗国公,食邑五千户。  隋高祖为北周丞相时,雍州牧毕王宇文贤谋划造反,杨雄当时作宇文贤的别驾,知道他的阴谋,告诉了高祖。  宇文贤被杀,杨雄因功拜授柱国、雍州牧,仍兼任相府虞侯。  周宣帝被安葬时,为防备诸王有变,高祖令杨雄率领六千骑兵护送灵柩到宣帝陵墓,后升任上柱国。  高祖受北周禅位,杨雄任左卫将军,兼宗正卿。  不久升任右卫大将军,参预朝政。  进而封为广平王,食邑五千户,另封一子为邗公。  杨雄请求封他的弟弟杨士贵任邗公,朝廷同意。  有人上奏高赹结朋党,皇上在朝廷上问杨雄可有此事。  杨雄说:“我忝卫宫廷,朝夕在皇上左右,若有朋党,怎会不知道!皇上圣明睿哲,万机亲览,高赹用心公平,奉法行事。  这是爱憎的道理,但愿陛下明察。”高祖深以为然。  杨雄当时显贵受宠,冠绝一时,他与高赹、虞庆则、苏威并称“四贵”。  杨雄为人宽容,礼贤下士,朝野倾心,瞩目于他。  高祖厌恶他得众人之心,私下里忌恨他,不想让他执掌兵马。  于是下策书,授杨雄为司空。  外表上好像是提拔他,实际是上夺他的兵权。  杨雄没有实际职务,于是闭门谢客。  不久改封他为清漳王。  仁寿初,高祖说:“清漳王这个名号,与杨雄的声望不符合。”让职方进上地图,皇上指着安德郡,对群臣们说:“这个名号,才与杨雄的名德相符。”于是改封他为安德王。  大业初年,授杨雄为太子太傅。  及元德太子去世,杨雄检校郑州刺史事。  过了一年多,授他怀州刺史,不久又授他京兆尹。  皇上亲征吐谷浑,下诏杨雄总管浇河道各路军马。  到回京时,改封他为观王。  杨雄上表辞让王位,说:“我早年恰逢隋朝兴起,有幸被列入官列之末。  有此天命,有此时运,凭借的是风云际会;我无德无才,忝列公卿之首。  承蒙先皇帝的特别赏赐和陛下的特别恩典,我长久地混在台省中作官,常常担心我得到的赏赐太多了,哪里够再叨鸿恩,重窃大名?我实在应该面墙自省,冒昧地想按以前的通例办事;我实在冒受了陛下的宠爱,因此十分担心自己履行不了职责。  过去刘贾封王,哪里具备三阶的重任?曹洪任上将,怎能超过五等的爵位?我的官服超过了帝子,我任京兆尹仅仅次于皇室子孙,赐我疆土,让我作藩王,我官服上以金为纽扣,开国治事,这让我这个做臣下的何以自处,在他人看来肯定会说我得到了非分的官爵。  因此我表示我的愚诚,求恩让我固守。  请陛下特别关照,特别考虑我的一片诚心。  我屡屡麻烦圣上,惶恐得直流冷汗。”诏书不许他辞王位。  辽东之战,杨雄检校左翊卫大将军,出辽东道,部队在泸河镇驻扎,他发病而去世,当时七十一岁。  炀帝因他去世而不上朝,让鸿胪监护他的丧事。  有关部门考查他的行事,请求给他“懿”的谥号。  炀帝说:“观王德性高于凡俗,品德超过生民。”于是赐给他“德”的谥号。  追赠他司徒之职,和襄国、武安、渤海、清河、上党、河间、济北、高密、济阴、长平等十郡的太守。
Copyright © 2022 59诗词查询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京ICP备14007314号